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之际,我国一批能源、交通、水利等重大工程项目稳步推进,持续刷新“进度条”。双江口水电站、沈佳高铁沈白段、滇中引水工程等代表性项目取得关键进展,推动区域协调发展,提升民生保障水平。基础设施投资稳步增长,成为稳定经济的重要支撑。随着102项重大工程预计于年底全面完成目标,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正科学谋划“十五五”项目,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。
“十四五”时期,我国水利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就,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,完成投资超5.4万亿元,建成全球规模最大、功能最全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。通过优化国家水网布局、结构和功能,推进重大引调水工程与灌区建设,水资源配置和供水保障能力全面提升。同时,水利部门注重水库安全与生态保护,构建安全大坝与生态大坝,推动数字孪生水网建设,为实现国家水网“系统完备、安全可靠、集约高效、绿色智能”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在2025年土木工程建造行业科技论坛上,中建八局正式发布了“天蝉”施工机器人系统,并在南京2023G05项目现场展示了江苏首台“天蝉系统造楼机”的实际应用。该系统通过五大子系统协同运作,实现了从钢筋生产到运输、盖楼的全流程机器人化作业,人工节省高达70%,效率提升30%。结合BIM技术与数字孪生,建筑像“乐高模块”一样被预制化生产与拼装,大幅提升施工精度与安全性,标志着智能建造技术已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。
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在杭州举办,展示了浙江数字经济发展成果及其背后系统的资金支持体系。浙江省创新投资集团通过设立总规模160亿元的科创母基金和“专精特新”母基金,聚焦前沿技术、科技成果转化和高端芯片等关键领域,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。目前,浙江产业基金体系规模已达千亿级,累计投资省内项目1684个,培育了大量上市企业、“专精特新”企业和科技奖项获得者,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本文以上海市轨道交通21号线一期工程六陈路车辆段项目为背景,介绍了在“质量月”综合创优观摩活动中展示的科技创新与工程管理成果。项目作为上海首个双层TOD车辆段,突破了大直径PRC管桩、高支模优化、梁柱节点混凝土施工等技术难点,并通过智慧工地系统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。团队以精细化管控和智能化手段提升工程质量与安全水平,为同类复杂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标杆经验。
9月26日,中国建筑在京举办首批“好房子”营造体系践行项目授牌仪式,正式发布“好房子”品牌标识与四项评选标准。北京和瑞叁号院等四个项目获评首批践行案例。中建集团以“五好集成”为核心,通过技术卡片、信息化平台等系统性举措,确保房子从设计到服务的全周期品质。目前试点已覆盖全国20个省区市的88个项目,未来将扩大试点并面向社会征集需求,以科技赋能推动“好房子”理念规模化落地,践行央企保障民生的责任。
面对超大城市从“增量扩张”转向“存量提质”的发展新阶段,第十二届国际地下空间开发大会聚焦“创新、韧性、智慧”主题,探讨了地下空间深度开发的关键路径。大会汇聚全球专家共识,强调通过科技创新(如AI、BIM、新材料)驱动智能建造与智慧运维,构建以地下空间为支撑的韧性城市生命线以提升安全防灾能力,并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精细治理,最终为实现城市高质量、可持续发展提供核心破题思路。
国家开发银行在“十四五”期间充分发挥基础设施银行职能,显著提升基础设施投融资占比。聚焦国家“十四五”规划102项重大工程、“两重”“两新”等重点领域,国开行通过差异化信贷政策和定制化服务,全面支持交通、能源、水利、城市更新、乡村振兴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,助力构建布局均衡、结构优化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。未来,该行将创新市场化投融资模式,持续跟踪“十五五”重大项目,为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能力提供金融支撑。
首届上海城市更新发展大会于9月24日成功举办,聚焦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,发布了42个涵盖空间提升、历史保护、生态治理等领域的优质标杆项目。大会汇聚政府、企业及专家力量,探讨市场逻辑、技术赋能与治理创新,强调以人为本和自然和谐共生。通过成果展、作品集等推广举措,上海旨在形成可复制的更新模式,为全国提供“上海经验”,推动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提质增效。